瓜友们,晚上好,祝大家周末快乐。
今天放一篇经典旧文:
岱岱是先文史后政治,在岱岱看来,中国两千年历史就是一部政治史,资治通鉴就是一部最好的政治学教材,而千年来来来回回的历史事件已经把政治的根本原理和逻辑展露的一清二楚。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看到的,和我们未来将看到的,不过是我们过去的重演。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下历史,聊一下所谓的帝王心术。
岱岱读史,不主张局限于断代史,而应该读通史,更进一步还需要中西方比较,今天岱岱就只用两个历史人物的际遇,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帝王心术”。
哪两个人?
一个是西汉的贾谊。
一个是明初的解缙。
这两个人十分的相似,却有不相似的人生。
贾谊和解缙,都是少年天才。
一个贾谊,少有天才之命,文章写的十分之好,《过秦论》了解一下,十八岁就被时评为才气天下第一。
一个解缙,少有天才之名,十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18岁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名动天下。
贾谊和解缙,都遇到了历史有名的君主,都被重用。
贾谊遇到的是缔造“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贾谊21岁就被汉文帝慕名征辟为博士之职,随侍左右参与国家决策核心圈子,人家21岁就进海子里了,被汉文帝十分欣赏,受破格提拔,一年之内连跳几级,升任为太中大夫。
解缙遇到的是开局一个碗、打下全天下的洪武帝朱元璋。
解缙乡试第一后被朱元璋看中,也是光速提拔到翰林学士,随侍左右,朱元璋曾对解缙推心置腹的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贾谊和解缙,都被皇帝先重用后贬用,人生遇到大起大落。
贾谊年少气盛,恃才傲物,光速提拔后满朝文武侧目,惹人嫉妒。而且贾谊是汉朝主张“削藩”的第一人,引来藩王的集体仇视。
最终,被贬。
解缙年少气盛,恃才傲物,受到同僚排挤,而且解缙为李善长等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的人喊冤,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最终,被贬。
这样一看,贾谊和解缙这两个人前半生还真的一模一样啊。
同样的少年天才,同样的被皇帝看重,同样的平步青云,同样的受挫被贬。
然而,戏剧化的不同出现了。
贾谊被贬长沙太傅后,锐气大挫,后因梁王堕马,哀伤而死。
毛泽东极度喜欢和惋惜贾谊,请看清,是极度,单为贾谊就做了两首诗,还让身边的秘书去看贾谊的文章,毛为贾谊感叹: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解缙被贬后回家闭门读书,锐气大挫,然而他没有放弃努力,十年后他进京成为建文帝的首辅,而且在建文帝被朱棣夺取皇位后,没有和其他人深受建文帝恩情的大臣那样,为建文帝殉死,而是主动投靠朱棣,成为朱棣即位诏书的执笔人,虽然后期也被朱棣赐死,但他的政治生涯中主编了一部泱泱大作《永乐大典》,将自己的名字深深的刻在了中国历史中。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很有对比性的两个人,为何被贬后,在大起大落后有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结局?
一般人都是从他们的个人心理素质出发,毕竟,少年天才,年少成名的人经历大起大落后,能不绝望的确是靠自己的心理素质,贾谊如果能和解缙一样看淡挫折,熬到他重新出山的那一天,以贾谊的本事,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肯定不止几篇诗文。
怀才不遇的贾谊未能像解缙那样尽情燃烧自己,令人唏嘘不已,成为中国后世无数文人骚客缅怀的对象。
很多人把答案归结到他们个人的心理素质,就完了。
但岱岱更有兴趣的是,汉文帝和朱元璋对他们的不同。
魔鬼总在细节中,你看懂了细节,你就看懂了政治,也看懂了人性。
首先,岱岱发现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汉文帝贬贾谊的目的,和朱元璋贬解缙的目的,不是一样的。
朱元璋贬解缙的内心目的,很好分析。
历史上记载,朱元璋那天和他推心置腹叫解缙多发言时,解缙第二天就上了万言书,直指弊端,很露骨不隐晦,牛逼,领导一句话,解缙熬夜就做出了万字ppt。
唉,这人太直了,领导讲一句话真的字字当真。而且后来朱元璋杀功臣李善长,这种属于政治站队的大是大非上,解缙都上书为李善长喊冤,不得不让朱元璋思考下年轻时解缙的政治智慧。
更无语的是,解缙不仅对朱元璋忠言逆耳,还在朝中大臣也嫉恶如仇,上书弹劾过兵部尚书和御史,朝中同僚对解缙几次围攻,在明初的激烈复杂的权力斗争中,解缙如果没有朱元璋的信赖,这样做是铁定要凉凉的。
特别是当时还是洪武二十多年,朱元璋在杀完李善长后,消停了几年后酝酿了蓝玉案,把一代名将蓝云杀死,并连坐了一万多人,本就杀的差不多的明初开国功臣集团,基本在蓝玉案中被朱元璋一锅端了,老朱可以安心的撒手去死了,底下没人敢造你子孙的反了。
所以,此时的解缙,是很让朱元璋难办的。
解缙一来不会做人,受朝中大臣排挤,二来老朱在酝酿蓝玉案准备大清洗,到时候解缙这样的,岂不是送上门给老朱砍头?
老朱怎么舍得砍解缙的人头呢,老朱那时已经年龄很大了,解缙才二十出头,解缙这样的人才,是老朱心心念念留给子孙用的。
朱元璋对解缙的态度,参考曹操对郭嘉的定位: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所以,就算解缙作死得罪人,老朱也会保他留给子孙用,但是,老朱看到解缙几次逆颜犯上后,就得思考下,这个人这样的直脾气,子孙能不能好好用了。
老朱杀那么多能征惯战的功臣,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怕自己死后温室里长大的朱家子孙驾驭不了这些虎狼之臣吗?
解缙虽然年轻,虽然大才,虽然是个文臣,但他这么刚这么直,自己的子孙能驾驭的了?
为了让他磨炼他心性,让他受挫后知晓厉害,不再那么刚,让老朱的子孙才能好好用他。
所以,朱元璋选择了遣返少年大才子解缙,让他回家闭门读书十年。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入京面圣,领走孩子: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这是朱元璋处理方式的微妙,其细节令岱岱击节叹赏。
细节如何,按下不表,且把镜头转向另一位主角——贾谊。
老朱贬解缙的目的,是比较好分析的,但汉文帝贬贾谊的良苦用心,是隐秘的。
世人基本上是一边倒的骂汉文帝,说贾谊为了大汉命都不要了主张削藩,汉文帝却抛弃了贾谊,不用贾谊削藩,导致后来七国之乱,你看,这是汉文帝的报应,等等。
王勃骂的比较婉约:“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刘长卿骂的比较含蓄:“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毛泽东是骂汉文帝被谗言所惑:“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李商隐是骂汉文帝对贾谊只约炮不谈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综合来看,文人骚客大致就是说贾谊是个痴心女主,汉文帝是个渣男男主,女主怀才像怀孕一样,要和男主在一起,男主听信小三谗言不要怀孕的女主,最后女主因情自杀,一尸两命。
这个解读可能有点韩剧,还一尸两命……
不过还是很贴切的。
如果男主汉文帝重用贾谊并听了贾谊的削藩,后面还有七国之乱吗?
主张削藩的贾谊受贬而死,后面汉朝爆发七国之乱,这不就是“一尸两命”吗?
然而实际上,汉文帝真的没有用贾谊的削藩计吗?
是的,看起来,贾谊是汉朝主张削藩的第一人,也是汉文帝时期的唯一一人,他的被贬,就是表明汉文帝不认可削藩,不用贾谊,就是不去削藩。
这,就是汉文帝想让你们看到的“真相”。
岱岱告诉瓜友一个真实却难以接受的事实:
对于政治家而言,“言行不一”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是一个褒义词。
汉文帝,就是“言行不一”的人。
说到汉帝国的削藩,人们常常都会想到汉景帝用晁错,汉武帝用主父偃;似乎汉帝国的削藩,就是以这汉景帝和汉武帝主导的。其实,汉帝国削藩的主要策划者是一直不动声色甚至贬了贾谊的汉文帝。
文帝是怎么做的?
汉文帝说很怜悯弟弟赵幽王(刘友)的死。于是,就封赵幽王的两个儿子都当了王;这种结果,表面上是一种恩赐,其实是贾谊削藩论的理论实践,也是后世推恩令的实践。因为,这等于把赵国割成两块,让赵王的两个儿子,一人占一块。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乐享阁博客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lexiangge.com/1543.html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