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最全岱岱,被删的文章也有。吃瓜岱岱全部文章以及历史文集,在公众号“明公堂读者”有分享~
吃瓜群众最全岱岱,被删的文章也有。吃瓜岱岱全部文章以及历史文集,在公众号“明公堂读者”有分享~岱岱的文章真的不简单,事件分析得透彻,文笔诙谐幽默,既能看得下去,又能学到不少东西。
这是重庆系列的第二篇
上一篇文章,是《重庆的发展历史》,我们聊了重庆的四大文化基因,巴人文化,码头文化,移民文化,这些对重庆人影响深远。
还了解了重庆历史上的几次跨越式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近代开埠,抗战陪都,三线建设,直辖发展,各个时期,重庆发展精彩纷呈。
特别是八九十年代肖秧同志,做事颇多,给重庆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发展有了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和黄市长关系密切,我们今天,就从黄同志的角度出发,捋一捋重庆的发展脉络。
一、上海时候的黄同志
黄同志被称为体制内“最懂经济的市长”、“学者官员”,来自西施故里诸暨,看过去年“三大帮”系列的瓜友,对诸暨应该不陌生,诸暨也是风水宝地,近几十年能人辈出,不仅浙江财税的半壁江山都是诸暨人在打理,全国政坛上也频现诸暨人的身影。
因文革影响,黄同志16岁辍学,走出诸暨,来到上海市焦化厂焦炉车间,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因表现良好,受工厂职工推荐,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学习自动化仪表专业,三年毕业后重返工厂,兢兢业业,一路做到焦化厂副厂长。
那是个热衷树立榜样的时代,上海文汇报层专门搞了一个“献身四化”的报道栏目,采访宣传很多艰苦奋斗的上海干部,当上海记者知道焦化厂黄副厂长的出色业绩后,也来采访黄同志。
记者:“为了四化建设,你是不是经常加班加点,忘记休息?”
黄厂长摇了摇头:“不,我一般不加班加点,我对每天的工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休息时间我要用来看书。”
记者:“为了工厂,你有没有生病了也不请假,继续工作?
黄厂长摇了摇头:“没有过,现代社会要讲求效率,拼身体不是好办法。”
文汇报记者按照惯例套路,想把他宣传成一个勤奋工作、忘我献身四化的典型,然而“实话实说”的黄同志,真诚的答复却让记者哭笑不得。
黄同志的直白不做作,可见一斑。
最终,在黄同志的努力下,上海焦化厂成为当时全国的节能典型,业绩突出而黄同志在1983年,也离开待了12年的焦化厂,出任上海经委综合规划室副主任,正式迈入政坛。
从83年到90年,黄同志历任经委综合规划室、经济信息中心等单位,真正让黄同志再次大放异彩的,是浦东新区。
改革春风吹满地,那位老人作出了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后,90年,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成立。成立之初,黄出任了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在浦东早期开发阶段,钱从哪里来是首要问题。时任上海市长的朱也颇为急切,希望浦东尽快把陆家嘴、金桥等十多平方公里土地盘活。盘活土地的重任,落到了时任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黄奇帆身上。当时的开发办主任杨昌基说:
“当时,年轻的浦东开发办副主任黄奇帆,一听就来了劲,自告奋勇地请战,由他来具体操作。”
天降重任,黄奇帆也堪当大任,黄先去香港取经,回来后大刀阔斧,三个开发公司有了一笔“土地空转”启动资金,浦东三个开发公司的实质性启动也加快了步伐,首开土地滚动开发之创举。
中国土地财政行之三十年后,土地拍卖的老祖宗黄同志,在今年的那场演讲中回忆道:
我们从香港学来的土地拍卖制度,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我当时在浦东新区,我们一起到香港学土地拍卖制度,几个月学了回来。
中国第一轮的土地批租拍卖是从上海上开始的,我对这件事,应该说了解得特别清晰。
“怀才就像怀孕,久了自然就看得出了”,因此漂亮功绩,黄备受重用。后来邓老人去浦东视察,上海方面专门来4个人向邓老人当面汇报。
打头的就是朱,另外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黄。
若干年后,黄还对当年亲向邓老汇报的经历念念不忘:
“小平同志当年到上海浦东视察的时候,我有幸陪在他旁边,直接聆听他南巡讲话中很多重要指示。”
黄对邓老当年的指示回忆如昨:
老人对我们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做。
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这段话触动了黄同志,他曾全文记下邓的这段话。
邓所说的,“金融中心”、“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大家想到了什么?
是的,邓在若干年前,就有打造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念头了。
当然,自贸港一事上,为什么是海南先行一步而上海被紧急按住,详情可看旧文《中国在“海南自贸港”下掩盖了什么?》
然后最近,黄在中国经济年会的那通讲话,又在重新为上海加油了:
浦东开发上,黄建立奇功,当时黄的上级叫赵启正,曾高度评价黄的工作能力,也高度评价了黄的人格品质:
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和创造性的人。
但他的激情和创造性发挥的时候是有底线的,他绝不会被周围的掌声冲过边界。
后来,黄再升一步,成为沪市副秘书长和研究室主任,为某位老领导的秘书,老领导对黄的能力很是赞赏,94年后,这位上海老领导上调中央,还特意将黄借调到中央一用。
据说,正是那位如此欣赏他的领导,对他作出了这个日后闻名的评价:
上海正当用人之际,老领导站稳脚跟后,放手黄回沪。
当时的上海要减少亏损工业,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重组,黄当时刚到经委就直言说道:“上市公司从来到资本市场的那天起,就是一个伴随着重组的过程。”
当年黄,主导了资本市场第一起上市公司“净壳”收购案——上海房地产集团收购嘉丰股份。他的资本运作天赋,在这场上海本地股的重组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短短几年,上海有八十余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组,在此期间上海上市公司获得200亿元优质资产注入、累积募集资金1000亿元。
近百家公司重组中,黄奇帆工作出色,有“净壳上市操盘手”之誉。
然而,上市公司重组,利益关系十分纠葛,黄又搞“抓大放小”一刀切,因黄的直接决策,上海一大批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的小厂和区属集体工业,受到不公平兼并,全部凉凉,工人不服,内部反响很大,对他很不利。
最直白的体现,就是当年由述职评议工作小组官方界定黄对于工作贡献的文件——
这份还能找到的报导中,有五分之一的内容,是针对黄的工作的直接批评。
一份报导中有这样坦率和大篇幅的批评评述,放到现在也算罕见。
这篇尖锐批评的调查报告出来后的两个月,黄就离开了已经工作了33年的上海……
两个月……
是的,走的,有点匆忙。
走的既然匆忙,选的地方,也自然不可能是经过精心考虑选择的地方。
碰巧的是,重庆班子,当时恰巧空缺出一个副市长。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乐享阁博客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lexiangge.com/1661.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