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聊江苏。
关于江苏,一直有个“大内斗省”的称号,江苏人乐此不疲,我们看江苏内斗的趣闻,也觉得十分有意思。
苏州号称江苏联邦,简称“苏联”,内部互相鄙视。
大致是经济更发达的地区,鄙视后起之秀的地区。
江苏歧视链——苏南>苏中>苏北
“苏南地区,苏锡常嫌弃南京挣得少还当省会,不服管,顺带着看不惯镇江没存在感,苏锡常自己之间还会互相比较。
南京嫌弃苏锡常这几个小弟老太叛逆,和安徽熟络。
南通自己默默挣着钱说自己上海的后花园,盐城这时候站出来说自己发展的贼好,也是上海的后花园,跟着算自己是苏南的,还看不惯苏北的,苏南的很多人其实都不是很清楚江苏还有盐城。。。。
接着就是苏北,苏北还是比较团结的,苏北第一大市徐州,跟着连云港,宿迁这几个哥们混在一块,一起看不惯苏南,觉得苏南太嚣张了。
淮安和宿迁还有连云港每年都努力的争取gdp倒数三名,泰州扬州默默地当着吃瓜群众,钱挣得不多,也不好多说什么话。”
这是各个市的鄙视图。
真是苦了扬州人,江苏其他市的人看扬州,都认为是修脚的呢?
要知道古代扬州可是天下第一的经济水平,号称“扬一益二”,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江南的扛把子,结果当代却成了“修脚代名词”?
只能说江苏十三个市,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省份内斗家家有,比如广西比如山西,如果江苏仅仅是苏南苏北苏中的歧视链,那也就算了。
可江苏不寻常,苏大强不仅各市内斗,甚至各市下面的县级市都会内斗。
张家港、常熟、太仓,均是苏州下属的县级市,天天跟苏州吵着闹着要分家。
苏州都成散装了。
所以,内斗这种各省或多或少都有的情况,在江苏变得的十分突出。
因为江苏的内斗已经不局限于地级市了,县级市甚至各村之间都有比较竞争的心态。
江苏为何如此内斗分裂?其内斗为何呈现着与其他省份不一样的地方?
且听岱岱慢慢道来。
首先,是江苏的历史渊源。
成都和重庆的恩怨,可以上诉到先秦时代,“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两家是上千年的冤家,江苏内斗的历史,也很悠长。
话说,秦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自从淮安人韩信。
帮助徐州人刘邦
打赢了宿迁人项羽

这内斗的基因,就刻进了江苏人的血液里。
看来,整个秦末的天下纷争,不过是几个江苏老乡在斗啊。
当然,这是搞笑的段子。
真实的情况,复杂的多。
首先,是江苏语言文化很复杂。
根据语言来划分,江苏大致上有3种地区:江淮官话区,吴语区(吴侬软语),中原官话区。
这三个方言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你可能不知道。
比如苏南这边,是吴侬软语,因为糯软甜美而世人爱慕,比如周杰伦的那个歌词,就十分具有意象美。
苏南的吴侬软语就算吵架,也感觉很温柔,而苏北那边的方言,比较粗犷硬气,有地方的方言是普通聊天的语气语调,都好像和人吵架一样。
岱岱去南昌也发现这种情况,两个南昌老表用方言讲话,岱岱还以为他们吵着吵着要打起来了呢,结果一问,他们在彼此问好。
江苏也流传过那句话“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苏北人讲话”,就是说两个方言的语气语调太不一样了。
当然,苏南地区引以为傲的吴侬软语,也不是没闹出过笑话。
宁波和苏南一起属于吴语区,宁波话是小语种,改开的时候宁波有地方领导外出介绍经验,他说宁波的发展总结起来就是三条:
“一是依靠警察,警察,就是改革开放的警察;二是抓住妓女,妓女,就是百年不遇的妓女;第三个不能讲,不能讲实在不能去。”
与会者一片哗然,“抓妓女?不能讲?”
后来领导反复解释后大家才明白,他说的是——
“宁波的发展一靠政策,政策,就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二是抓住机遇,机遇,就是百年不遇的机遇;第三个是北仑港,北仑港是在北仑区。”
这就是吴侬软语闹出过的笑话。
当然,温州话就牛逼了,还走出过国门。
中越战争期间,越南一直在破译我们的无线电通话,军队为了万无一失,用从军队中找了几个温州人做电话员,结果越南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破译成功后,听到了根本听不懂的温州话,听的是一脸懵逼,怎么破译都不成。
你不信,你去听听温州话,你就能体会到越南军队的绝望了。
关于方言的趣谈,点到为止,我们只需要知道,江苏天然就有三大方言区,正是方言的不同,撕裂了江苏各区域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加重了城市之间的隔阂。
然后,就是建国前期的特殊情况。
上海和苏南老一辈人,不喜欢苏北人,叫苏北人“刚波宁”,吴语“江北人”,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苏南浙北的人先去上海发展,发展的挺好,后来苏北旱灾水灾一起上,苏北人在本地活不下去了,大规模涌入上海,因为后来又因为旧时代所限,从事的基本是上海底层的工作,在上海的人力车夫中,苏北人占总数的95.7%。
加上旧社会黄赌毒泛滥,底层人民精神面貌很不好,嫖妓抽烟饮酒赌博,穷,素质差,没文化成为了旧社会苏北人的普遍标签。
所以上海人,就有了“刚波宁”这一地域歧视的称呼。
这个历史记忆传承到了当代,刚波宁又成了苏南人对苏北人的称呼。
甚至有些苏南人嫁女儿,都不嫁苏北人的。
也是无语了,这让岱岱想到了潮汕女孩不嫁外省人的说法。
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今时不同往日了,建国后毛主席新修水利,苏北从青黄不接变成了风调雨顺,不用大面积外出讨生活,加上李源潮来江苏后的均衡发展,江苏内部发展平衡了很多。
老一代苏南人活在历史中,对刚波宁歧视还有些,新一代人讲“刚波宁”,就更多的是调侃的话。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