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评分 1 次,平均分 5.0 :
前两天我已经预告了我今天想写的话:我发现我在跟很多年轻小朋友的互动中发现,很多小朋友并不是很习惯把概念梳理清晰。
第一,被人忽悠。用一些无法梳理清楚的概念,做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
中间逻辑,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深究:最后执行起来,一步错,步步错。
其实很简单,你要想通事情,必须这件事情的元素都是清晰的。如果每个元素都模糊,那么你最后搭在一起就没有结构,就是糊涂一大片。
所以概念的模糊导致“解决问题”的效率很低,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想了,但是还落在思想的陷阱里。
例子1:我经常在网上看见各种似是而非的帖子,都写上“普通人”这三个字。
很多他们的论点和论据,都基于“普通人”这三个字,但“普通人”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是肉体凡胎的意思,还是能力平均的意思,是收入不高的意思,还是没有特权的意思?
我感觉虽然每天营销号用这个词,但是没人定义这个,就是模糊着乱用。
如果普通人是肉体凡胎的意思,只要吃喝拉撒就都是普通人,那么所有人都是普通人。
如普通人是说收入不高的意思,那么多高算不是普通人呢?
如果普通人是说能力平均的意思,那么如何定义能力平均?是全方位低于50%,还是说把所有维度的能力平均,只要所有维度的平均能力是人群中50%就算普通人?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考虑哪些能力的维度?
如果我全方位能力都低于人群50%,只有一项能力强(比如围棋)到是世界冠军,我把所有能力一平均,还是50%,那我算不算普通人?
如果普通人不是能力平均的意思,是“没有特权”的意思,那么是否我们讨论的很多中产阶级“精英”,也是普通人?
我感觉几乎没有人在讨论之前,能把概念说清楚,只是一股脑地上,给“普通人”出谋划策。
这样他们的策略必然会扭曲,必然会出错,必然会跟现实脱节。
例子2:我们公司小朋友想优化我的视频。她们总嫌弃我家太乱。
她们说,其他博主背景干净,数据比我好。但是神奇的是,我背景干净的视频,并不比我自己的背景乱的视频数据好,甚至更差。
小朋友们还要继续优化。但是我说,打住。这里面有两个概念混在一起了:
当一个博主背景是她自己家的时候,会不会给粉丝一种“温馨的感觉”:她们觉得是来我家跟我一起聊天了。
所以,背景乱的数据好,说不定不是因为乱,而是因为“温馨”。
同样地,很多其他博主背景干净数据好,可能也不是因为她背景干净,是因为那是她家,有“住人”的痕迹,那种温馨让她数据好。
所以,也许我们应该优化的,根本不是“乱不乱”,而是“温馨感”“亲密感”。
这就是我日常跟员工掰扯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不认真思考掰扯这些问题,员工只会粗糙地线性思考:别人背景干净,别人数据好,所以我们也要一个大白板上。
这两个例子充分表明了我觉得需要把概念分清楚的原因:
如果脑子不能做这种“解剖”,人永远不可能思维细致,很多事情不论怎么努力想,别人都觉得粗糙,差点意思。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