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尽在一掌中”。奇门经典古籍《烟波钓叟歌》中开篇便点明文章核心。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下“万物总纲:阴阳虚实之辨”。
阴阳为万物之总纲。黄帝内经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不和,则病生;医生诊脉,“善珍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病也是求之于阴阳。在人世之吉凶祸福,住所之运势好坏,也都在阴阳两个字上。在古代术数之最高代表《奇门遁甲》的总诀上也点明了这一句:“未有天地之先,先有此理也,能明遁法”。天下所有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离不开“阴、阳”二字。

道德经的开篇就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无”是一种自然的混沌状态,也就是“天地之始”,这时候没有万事万物,没有对事物的定义和分门别类。而混沌状态被打破后,才有了万物,有了天地日月、山川河流,所以“有”乃万物之母。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无就是“道”,“有”就是“一、二、三......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即:所以“无”是有的本源,是最原始的自然法则,所以人要经常从无的角度,去观察自然法则的原理;而“有”是自然法则的展现,所以要常从有的角度,去观察自然法则在外事万物中的应用、延展。“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意思即“有”和“无”本来是一个东西,只是表现出的形态不同,而引起不同的就是“变化”。所以,这里的“玄”是变化的意思。

那么接下来一句就好理解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变换来变换去,这才是所有奥妙的法门,变化才是一切法则和事物的出处。在这段话中,有无表示的一种存在或出现的状态,现代汉语中很少做名词解,后面往往跟名词,比如有钱、有势等。所以我们在理解有无的时候不妨加一个代理变量“阴阳”。那就变成了“无阴阳”和“有阴阳”。“无阴阳是天地之始,有阴阳是万物之母”,“无阴阳”就是没有分类,事物没有分类时候就是一片混沌,“有阴阳”就是有了分类之后,就有了天和地、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四季,而所有这些分类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道德经》里还有这么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概意思是讲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这个和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比较相似,老子的有无观和易经中的阴阳观也是“同出而异名”,是一样的东西,《道德经》也是以“阴阳对立,阴阳变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一思想所统领。

《易经》中指出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什么是阴阳?有真就有假,有假必有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易经中讲的阴阳平衡,也就是佛门所讲的中道:不可执著边见,有寂灭相。色空、阴阳虚实和宇宙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是不可以超越的。
《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阳,空就是阴。计算机中运用的二进制的0和1也是阴阳,看似简单的阴阳二字,涵盖的方面实在是广阔无际。阴阳虚实是老祖宗们的智慧结晶,简简单单四个字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了说,白天黑夜交替影响人的生物钟和健康状态。小了说,走路吃饭都被阴阳所支配。人怎么走路,两条腿一动一不动地交替,有虚有实,必须有一条腿踩实了另一条腿才可以抬起来往前进。如果两条腿都踩实了你就站住不动,两条腿都不使劲,人就瘫坐在地上。
而我们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指的就是阴阳便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涵盖了万事万物的方方面面,它是中华智慧的精华,你可以用它去阐释任何事情。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