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看似非常的哲学和形而上,似乎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贴合现在社会的现实,而且在人生的各个方面:
职业发展、理财、经济和教育上面都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容我把这件事一点点地梳理清楚。
我们现在的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它与以往狩猎采集社会和农业社会都不一样:
那些社会几千年不变化,而现在的社会,不到几十年就会有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的产业链,同时也需要人有越来越综合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不论从经济上、产业上、还是研究上,都大量需要“跨学科”人才。
但是随着我经历得越多,我越发现“跨学科”是一个非常限制人的概念。
因为“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概念:在客观世界,不存在学科的边界。学科的边界都是人定的。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一群聪明人看世界一个角度。
比如,物理和化学就是看待微观例子的不同角度而已:
粒子震动被圈进了物理的范畴,而粒子轨道改变产生化学键就被圈进了化学的范畴。
同样地:政治学和心理学也都是研究人性的。
但是在“山顶上”用上帝视角看待人性,来研究如何进行宏观上的治理和统治,就被圈进了“政治学”的范畴;
而从微观的角度看待人性,思考每个人的特征和共性,就被圈进了“心理学”的范畴。
同样地:动物行为学和社会学都是研究社会动物的群体活动。
只不过研究社会动物的行为,就划在在动物行为学里面,然后这属于生物学,属于理科;
而研究人类社会的行为,就在社会学范畴,就属于文科。
而我们人类本来就是社会性动物进化来的。
这种划分完全是“人造”的,曾经只是一种随意的划分,就像每个人叫“张三”“李四”并没有意义一样:
学科的边界是我们人类赋予的意义。
所以,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跨学科”:
可能你本来就应该把社会学和动物行为学看作一体的,或者把物理和化学看作一个东西的两面,或者把政治学和心理学都看作是学习人性的方法。
学科的思想,是看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角度,是一个人的工具箱,而不是她的桎梏和牢笼。
为什么我们现在死守学科的边界呢?为什么打破这个根本不存在的边界那么难呢?
在这点上,我至少想到三个原因。
第一, 学科教育是最便宜的,使教育能够大规模产业化的方式。
在全世界范围内,教育是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大多数老师要“一对多”,几乎无法因材施教。
而且教师供应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工资足够低,社会成本养得起,还够资格当青少年老师的人。
因此,公立学校雇不起那么多鸿儒大师当老师,也没法告诉孩子们学科是没有边界的,更没有条件因材施教。
公立学校只能雇得起那些在普通人里学习较好的年轻人,工资不太高的,来当老师。
这些老师并不是顶尖人才,也不可能搞特别厉害的创新。
这就需要教育产生一些“行业标准”:教材、教师资格、教案。
而这些行业标准,必须基于学科,而且必须要求老师严格按照标准来:必须严格按照教委规定来照本宣科。
因为如果不照本宣科,我们无法保障全中国的老师都能达到同一个水平线,可能会出现教错了的现象。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乐享阁博客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lexiangge.com/8442.html
暂无评论